|
鄧小平指示戰略東移——石油勘探的重大決策
對于新中國的石油工業來說,20世紀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,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轉變時期。石油工業在經歷了50年代的起步發展后,形勢依然嚴峻,國內石油產品只能自給40%。在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,石油部是國家各工業部門中唯一沒有完成任務的部門。1957年全國石油產量僅145萬噸,天然氣和人造油的產量是“平分秋色”。這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發展的石油工業,是靠天然油,還是人造油?面對這樣一個問題,石油工業的中共中央最書記鄧小平當機立斷,指出:“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家,當然要靠天然油!秉h中央決策要在全國更大的范圍內開展勘探,把石油勘探布局向東部轉移,以改變中國石油工業偏居西北一隅的不合理局面。
1953年-1955年,在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的支持下,翁文波、謝家榮、黃汲清、邱振馨等人負責編制的三百萬分之一的中國含油氣遠景分布圖,將中國劃分為11個含油氣遠景區,松遼盆地劃分為第6區,認為松遼盆地主要是侏羅白堊系新生代堆積,定為三級遠景區。
1956年2月,在全國第一屆石油勘探會議上,康世恩提出將全國主要含油氣地區作出全面規劃,有步驟地進行勘探,從目前工作看應分為三類地區,把松遼地區列為第三類地區。1957年3月,黃汲清在石油普查工作會議上所作的《對我國含油氣遠景分區的初步意見》中,將松遼平原劃入含有遠景區,并談到在4-5年以內,將鄂爾多斯、四川、華北平原、松遼平原四大地區作為重點是在正確的。同年,石油部總地質師陳賁在石油部勘探會議上提出,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工作布置,應“在塔里木、吐魯番、黔桂、松遼、六盤山五個地區安排一定的工作量,進行區域勘探和尋找石油!
地質界的輿論和科學預測以及第一屆石油勘探會議上康世恩的建議,對我國石油勘探戰略東移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。
1958年2月27日和28日,石油部部長李聚奎、勘探司司長唐克以及翟光明、王綱道同志,就天然氣的勘探問題向鄧小平進行了匯報,聽取匯報的還有余秋里同志等。鄧小平明確指出,要對松遼、華北、東北、四川、鄂爾多斯地區多做些工作。鄧小平的這次談話,大大加速了我國石油勘探東移的進程,對中國石油工業實現大發展,實現質的飛躍意義非同尋常。
石油工業部于1958年4月成立松遼石油勘探大隊,同年5月又將勘探大隊升格為松遼石油勘探處,6月又一次將勘探處擴大成松遼石油勘探局。同時,石油部還決定成立了華東石油勘探局、銀川石油勘探局和貴州石油勘探局。在短短的3個月里,松遼盆地的勘探機構連升3級,在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中實屬罕見,說明了石油工業的決策者們,對松遼盆地所寄予的厚望。
石油勘探戰略東移,對大慶油田的發現,是一個關鍵性的決策。
1958年2月,地質部發出了“三年攻下松遼”的戰斗口號。在吉林省扶余縣前郭旗的一口井中,首次遇見厚達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巖層。6月17日,又在公主嶺西北楊大城子鎮附近的一個鉆井中,遇到了一個厚度在3米以上的含油砂巖層,巖心取出后原油滲出。6月25日,新華社根據這個資料,發出了“松遼平原有石油”的消息,報道說:“松遼平原不久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油區之一!
1959年2月11日(正月初四),在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家里召開了石油部和地質部兩部協作會議。經過充分討論,大家一致同意對松遼盆地勘探成果的基本估價和1959年勘探部署,并明確了兩部分工。1959年3月,石油部在四川召開南充會議,又發動群眾討論了宋遼盆地勘探部署和措施,提出要加強地質綜合研究力量,確定由石油工業部是有科學研究院余伯良率領部分科研人員、北京石油學院部分師生與原松遼石油勘探局研究人員,聯合組成了松遼盆地地質綜合研究大隊,余伯良任大隊長兼松遼局總地質師,胡朝元、鐘其權任副大隊。
松遼盆地勘探隊由二部一院(石油部、地質部、中國科學院)通力合作,充分體現了全國“一盤棋”的團結協作精神。
松遼盆地石油勘探,是第一次貫徹以盆地為整體的勘探部署,在廣泛的覆蓋區開展區域綜合勘探的一次成功嘗試。通過兩年多的普查、勘探,明確了中央坳陷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區,進而優選了鉆探目標。從盆地打第一口基準井(松基1井)開始,到發現大油田只有一年零兩個月,這是中國油氣勘探史上最成功的一個范例。
上一條:石油工程機械公司專業化發展增效益
下一條:石油鉆機將得到發展 |
CopyRight @ 2014-2017 東營市創世石油測試新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后臺管理 |